#愛沙尼亞
0
2022
08
12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機制創立於2012年,11日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分別宣布不再參與該機制,包括去年退出的立陶宛,該機制由原本的17+1縮減為14+1;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今天透過推文表示,該機制在立陶宛退出前就已經是多餘且會導致分裂的,再次強調應以歐盟27國+1取代現存的14+1。
2021
12
23
愛沙尼亞智庫"國際防衛與安全中心"(ICDS)所屬"愛沙尼亞外交政策研究所"(EFPI)研究員岳斐然(Frank Jüris)表示,全球事務相互連動,台灣的安全與波羅的海息息相關;岳斐然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至少在2006年就展現對北歐、波羅的海濃厚的戰略興趣,除受黨國控制的中資參與該區域國家的建設工程,中國並推動與中東歐的17+1機制,然而,歐洲各國已逐漸認識到資源過度集中在中國的風險,也試圖強化與印太區域其他政治經濟體的關係,岳斐然認為在這樣的趨勢下愛沙尼亞與台灣雙邊關係的進展值得期待。
2021
12
05
波羅的海3國近日組團訪問台灣,在台期間拉脫維亞國會友台小組主席福燦(Janis Vucans)與愛沙尼亞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楊森(Jüri Jaanson)接受媒體專訪,學術圈出身的福燦早於2005年與台灣結緣並促成雙邊大專院校簽訂協議,此次第4度來到台灣,談話中提及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之初,台灣捐贈的7萬多個口罩對拉脫維亞至關重要,同時表示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但他確信台灣被國際認可國家地位的機會終究會來,在此之前台灣應做好準備;楊森則說對愛沙尼亞來說,台灣是社會開放、經濟繁榮的民主政體,對台灣的處境感同身受,目前能做的就是向歐洲聯盟表達愛沙尼亞的對台立場,表示你們並不孤單。
2021
12
03
3日開放國會論壇國內外與會嘉賓代表簽署聯合聲明,聲明表示將強化國會面對開放政府挑戰的作為,同時堅守民主、自由、人權等共享價值,呼籲開放社群增進對台灣的支持與合作。
2021
12
02
2日下午開放國會論壇進行"民主最前線"議題,立法院開放國會委員會總召集人、無黨籍立委林昶佐與波羅的海3國國會友台小組主席等人交流對談,對如何強化台灣與歐盟的關係,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表示,在歐盟國家中,政黨是政策的血脈、是民主機制的血液,因此建議台灣可與歐盟國家的政黨直接對話,建立政黨與政黨間的合作關係,讓歐盟各國更認識、了解台灣,進而打開歐盟的大門。
2021
11
29
總統蔡英文29日接見波羅的海3國國會議員訪團,這是波羅的海3國首次共同組團訪問台灣,蔡英文感謝三位國會友台小組主席促成有意義的訪問,表示台灣與波羅的海3國同樣從威權走向民主,我們都知道民主得來不易,在全球面對威權擴張與假訊息威脅的當下,台灣願意與歐洲分享對抗假訊息的經驗,一同捍衛共享價值,期待在彼此努力下台灣與波羅的海3國的關係能更穩健緊密地發展。
2021
11
28
由外交部、立法院、美國國際民主協會(NDI)與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TAEF)合辦的2021年開放國會論壇,12月2至3日於台北喜來登飯店登場,採實體與視訊混合方式進行;11月28日清晨6點18分,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爾德基斯(Matas Maldeikis)率領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3國國會議員團抵台,馬爾德基斯下機後向記者點頭致意,並表示立陶宛與台灣面對相似的挑戰,這趟旅程將有助於加深對彼此的認識與了解;外交部日前表示,波羅的海三國國會議員訪團除參與開放國會論壇,並將晉見總統蔡英文,拜會立法院長游錫堃、行政院長蘇貞昌等,行程規劃完全遵守指揮中心規定。
頁數:1 / 1 總筆數: 7